网站首页 主业主课 党校概况 红色培训 教师风采 后勤服务 苏区精神 联系我们

让基层干部回归基层

发布日期:2025-07-29 浏览量: 

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不能被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束缚手脚。为基层减负是个老问题,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从中央到地方,大力推进为基层减负,解决了不少痛点。但也要看到,少数地方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出现了“新马甲”“新变种”,一些基层干部的负担不降反增。不久前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,要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,让想干事、会干事的干部能干事、干成事。基层减负必须减掉基层不必要的负担,让基层干部回归基层,服务民生,才能激励广大干部放开手脚干事创业。   给材料报表挤水。繁杂的材料、报表和台账,以及“工作留痕”,对基层干部而言就像是被套上了繁重的枷锁,束缚住了干事的手脚。因此,破除“材料为王”、告别“文山会海”、精简发文立项,有助于基层干部从“写不完的材料、填不完的表格、理不完的台账、开不完的会议”中解脱出来,留出更多时间走村入户、访村进组,听百姓的真心话,成为群众的知心人,解决邻家的烦心事,达到“一减N增”的效果。    给督查检查瘦身。督查检查是把双刃剑,用得好事半功倍,用力过猛可能会使效力打折扣。当督查检查过频,考核指标过多,逼着基层对照着搞“应付性迎检”“技术性报数”,督查检查就变了味,基层干部更是叫苦不迭。无论检查还是考核,实绩重于痕迹、现场重于材料。各部门督查检查前,应当尽可能联合组团;检查时不发通知、不打招呼、不听汇报、不用陪同接待,直奔基层、直插现场;检查过程中采取解剖麻雀式蹲点调研、“马路办公”“一线工作法”等就简方式;设计指标前,多到基层走一走、问一问,从实际出发推出更多分类指标,一地一策,做到查得实、检得准。    给职责权限划界。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。基层负担过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权责界限不够明晰。“层层下压”“条条下压”“压紧压实”固然能够强化执行、确保落地,但如果靠简单施加压力,各层级、各部门没有合理分工,所有重量都集中到基层,只会让基层组织超载运行、基层干部负重运转。权责有界,各有分工,基层绝不是所有责任链条的终端,也不是各项职责、事项的“接盘侠”,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指的是工作,而不是职责。因此,进一步厘清职责关系,建立健全权责清单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,全面梳理基层权力事项清单、“属地管理”事项责任清单等,划出“边界线”,明确“责任田”,从制度上为基层真减负、减真负,推动基层减负工作落到实处。    给担当作为撑腰。基层工作直面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,基层干部面临工作压力和改革考验,有时会“流汗又流泪”,吃力不讨好。因此,给基层干部合理容错的空间、试错的底气,让他们放下包袱,敢闯、敢干、敢首创,就显得十分必要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“三个区分开来”的重要性,为基层干部的“大胆闯”保驾护航。为公与谋私、过失与故意、担当与懈怠、敢为与乱为分清了,他们就能更好安下心来,先行先试、大胆挑战。各地已经先后推出健全容错纠错机制,为受失实检举控告的干部开出“健康证明”,就是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、为负责者负责。    给成长成才铺路。基层干部普遍不怕苦、不怕累,但如果因培养渠道梗阻、隐形台阶受限,价值得不到发挥、才能得不到释放,再优秀的人也会失去工作斗志。相反,如果为干部打开成长空间,搭建干事平台,将释放无限活力。在为基层减负的同时,更要激活干部的精气神。比如,用事业激励干部,选派一批基层干部到重大改革、重要岗位、重点项目中去攻坚克难,让想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的基层干部脱颖而出;再如,以名师帮带、学习研讨等方式练就硬本领、铁肩膀,用干部成长的“加速度”推动基层提质增效按下“快进键”。   (作者单位:瑞金市委党校)

文章来源:  文章编辑: